小時候的我,每每誦讀王安石《元日》這首詩,總是能夠聯(lián)想到那紅彤彤且熱氣騰騰的新年,就連窗外的臘雪紅梅,似乎也會在這一天,開放得格外艷麗,一方天地中,萬物都是嶄新的……
出門在外的游子,會早早地回到家中。大家奔波了一年,都會在這一天和家人滿心歡喜的團圓。這是我最初看到的景象,那時我還是個小孩子。那些日子已經(jīng)過去很久了,可又年年重復上演著,這就是農(nóng)歷春節(jié)。
在歲月更替,時光匆匆里,那溫暖的新年其實是我最向往的節(jié)日,給我?guī)碜钚老驳母杏X。
中國人講究過年的儀式,把它作為一種習俗,慢慢地加上傳承和積淀,它也變成了一種文化。各個地方不同的過年方式,就是幾千年民族文化傳統(tǒng)的體現(xiàn)。
每年一進臘月,各家各戶就忙活起來,臘月初八,講究臘八粥;臘月二十三,過小年,準備好果品和糖瓜;臘月二十四,掃塵日。再忙忙活活好幾天,等到大年三十,講究就更多了。貼門神、貼年畫、貼窗花、貼對聯(lián),還有祭祖、祭天、祭神靈。熱熱鬧鬧的一直到了正月十五,過完元宵節(jié)、鬧完花燈,整個年才算過完。
在我兒時的印象里,最深刻、最解饞、最過癮的還是大年三十那頓團年飯。七碟八碗的擺滿了一桌,香氣四溢,誘得孩子們垂涎欲滴。我同樣極為享受那頓久違的團圓飯,每次都大快朵頤。同時更享受家人團圓的歡欣,大人們忙前忙后,家里老人也笑著,似乎團圓的氛圍,會讓你看到最美的煙火,感受到世界上最大的幸福。
在我們家鄉(xiāng),大年三十的晚上除了會吃一頓團年飯,還會在十二點吃一頓餃子。餃子一定會準時下鍋,寓意一年之交在子時,新的一年,希望一切都是嶄新明媚的。
我還會站在陽臺上,眺望著城區(qū)上空五彩繽紛的禮花。兒時還沒有禁嚴令,還可以看到美麗的煙火,還可以聽見震耳欲聾的鞭炮聲。這些都足以讓我懷念起童年,懷念起那一個又一個、充滿幸福和溫情的新年。
上學以后,我學過許許多多有關于新年的詩文,但是我還是最喜歡王安石的那首《元日》。在我的眼里,兒時的新年,好像一直都未曾遠去。我隱約還能看到,那火紅的臘梅和璀璨的焰火。就像魯迅筆下描寫的,那片月下海邊的西瓜地。這些畫面使我不能忘記,它也不能被代替。(動力能源中心 江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