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關(guān)將至,即將送走冬日的寒冷與塵埃,迎接春日的明媚。
記憶中,小時候過年,基本是從放寒假開始的,剛放假就開始暗自倒計時,尤其期盼著奔向年貨集市,期盼著過年穿新衣、吃糖果、收壓歲錢。為了迎接一年中最盛大的節(jié)日,人們往往在臘月就開始忙碌起來,年前的集市也愈發(fā)地熱鬧,伴著此起彼伏的吆喝聲,可見賣春聯(lián)的、賣年畫的、賣燈籠的、賣各種堅果的……,街道上來來往往的人們流動著,到處都散發(fā)著濃烈的年味。伴著幾聲鞭炮響,便掀開了過年的篇章。春節(jié)是一個盡情表達歡樂和情感的日子,小朋友們手里拿著糖果和紅包,家人們坐在一起觀看春晚,喜笑顏開,屋內(nèi)的氛圍格外溫暖。
從古至今,“吃”一直是過年的重頭戲,全家歡聚的那頓年夜飯是心意凝聚的焦點,隨著我們的物質(zhì)生活越來越富足,餐桌上的飯菜種類也越來越豐盛,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,餃子仿佛已經(jīng)成為一種“節(jié)日限定”,會必不可少地出現(xiàn)在北方人年夜飯的餐桌上。在所有的食物中,餃子對于中國人來說都有著獨特的意義,因為它承載著深邃而悠久的文化因素,是祖祖輩輩傳承的紐帶。
隨著時代進步,餃子的做法也不斷推陳出新,但最受家人青睞的仍然是傳統(tǒng)手工包制而成的韭菜餡餃子,在除夕這一天,全家人分工明確,包餃子的活動在爸爸剁肉餡聲中拉開帷幕,我負責擇菜、洗菜,媽媽則負責和面、醒發(fā),然后把洗干凈的韭菜,一刀刀細細地切碎,放入肉餡盆,再加入鹽、味精等調(diào)味料,最后打入雞蛋,順著一個方向攪拌均勻,一份美味的餡料便制作完成。等餡料制作完成,無需一聲開動的號令,全家人便默契地在手上開動,媽媽用嫻熟的手法,將一個個面團搟成厚薄均勻的餃子皮。每個人手底下靈巧地用手捏著邊,不一會兒的功夫,一排排皮薄餡足的餃子便整整齊齊排列開來。家人齊聚一堂,有說有笑,全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感會在那時油然而生。倒入沸騰的水中,一個個餃子在水里翻騰,屋內(nèi)散發(fā)著韭菜的濃烈香氣,熱絡(luò)的過年氛圍也隨著冒出的騰騰熱氣,一起彌漫開來。自家搟的餃子皮透著水汽都能看見白皮翠餡,令人賞心悅目,咬破餃子皮,香氣四溢,餃子的香味最大程度地在味蕾間綻放,吃下去覺得無比地滿足和踏實。
雖然時代在迅速變遷,但春節(jié)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始終占據(jù)著無法替代的位置,我們總能在春節(jié)里找到歸屬感。雖然過年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,但不變的是年夜飯的味道,餃子不止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,還飽含著故鄉(xiāng)味、親情味。過年,總要吃上一頓餃子,家宴才算真正吃出了家的味道和溫暖。(燒結(jié)廠 何志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