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家人還保留著用石磨推小麥、玉米等谷物的習慣,盡管豆?jié){機、破壁機等現代化的產物已經走進千家萬戶,他們還是沿襲傳統(tǒng),繼續(xù)用石磨碾出小麥面粉、玉米粉、豆?jié){等日常飲食所用的原材料。
在老家人的院子中幾乎都有一個中等大小的磨盤,在村中的巷道口還有一個大青石磨盤,那是谷物比較多時,村里人用來碾各類面粉的公共石磨。這盤石磨不知道已經在村里坐落了多少年,我父親記事的時候它就已經存在,預計也有上百年歷史了。這盤石磨留存在村中每一個人的記憶中,像是一個無言的老者,為我們的生活輸送源源不斷的甘甜。在家家戶戶還沒有能力買一盤石磨的歲月,這盤老石磨就成了每戶人家碾米碾面碾辣子的得力助手。每年秋收后,家家戶戶的婦人就拎著兩個桶到磨盤前排隊碾。一個桶里裝著小麥、豆子、玉米等谷物,一個桶子里空空如也,這個桶是用來盛放碾出來的面粉。
老磨盤不是大家印象中那種由驢子或騾子推磨,而是全靠人力。這些牲畜在那時都是稀罕物件,唯有人力是多得。每個人秩序井然地排著隊,有事的就把桶放在那里,由前后邊的人幫忙挪動,快要到時便到那人家中把人招呼來。石磨碾子轉動時的場景是壯觀的。那盤老石磨非常大,有兩個小轎車的車輪并排起來那樣地寬,但是能工巧匠為其配置了耐用且省力氣的木桿子,只要轉動那木桿子沉重的石磨就靈活地轉起來了。石磨轉起來,婦人就利落地挖一勺谷物填充到磨盤上方的石洞中,磨盤一面轉一面就碾出一陣陣地面粉來了。
轉磨盤其實也是一件力氣活,干一會兒或許覺得好玩,覺得輕松,但要將一整桶的谷物磨成粉,那也是十分耗費體力的,這時閑聊就成了大家轉移注意力,放松神經的一件必備事。碾著面粉的婦人們喜歡嘮家常,嘴舌七七八八訴說著田野間、鄉(xiāng)間的奇聞趣事和各家的家長里短。我那時常被母親委派排隊等候,也聽說了不少奇聞異事。現在我知道那些事情多數是人們?yōu)榱朔潘啥抛鰜淼纳衩氐?、隱秘的、曲折的故事,在當時的我看來,卻是那么動聽,那么迷人。我跟在她們身邊緊張又好奇地聽,那些事情比上學要好玩的多了。
在婦人們的說笑中,一桶桶面粉經歷了由谷物到粉末的轉變。桶滿了的人心滿意足地離開了,大多數是準備回去用新碾的面粉做一頓面條吃。磨盤是利用上下石磨的重量以及轉動磨盤產生的摩擦力,將谷物碾碎后變成面粉的古老方式,面粉是老家人用來做主食不可或缺的食材,人們親近石磨,也愛戴石磨,更不舍得石磨被浪費。石磨于今天依然在老家人的手中轉動。那榆木制的木桿已經因為經歷太多的人手而包了漿,有了一層油亮的色澤,石磨盤還是飽經滄桑的樣子沒有多大變動。我回家時,母親時常會用石磨碾些豆汁或新面粉做面條吃。一口濃濃的豆?jié){或香氣十足的面條下肚,往往勾起我對老磨盤的回憶。
歲月悠悠,寒來暑往,一成不變的老磨盤繼續(xù)陪伴人們前行,散發(fā)濃濃鄉(xiāng)愁,勾起游子思念故鄉(xiāng)的情。(煉鋼廠 劉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