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季,地凍天寒,人容易產生惰性,每天最為艱難的莫過于早上起床。被窩里是那樣暖和,仿佛一雙無形有力的大手,緊緊拉住我們,把我們往回扯。曾經每天清晨,鬧鐘響起時,我都要進行一番激烈的心里斗爭。
“再睡一會兒吧,就五分鐘。”“我就瞇一瞇,一會兒就起床。”“實在是太困了,想多睡一小會兒”……這是在困意與寒冷間的艱難掙扎。經過這樣的自我安慰后,我便又睡了一會兒,但是當我再次醒來,可能已經是十幾分鐘,甚至幾十分鐘過去了。留給上班路上的時間,因為這種惰行被積壓到邊緣。為了不遲到,我著急忙慌地洗漱,急匆匆地出門,火急火燎地趕路,早飯時常來不及吃,許多昨晚想著今早要做的事情因為著急而被遺忘,來到公司后,在即將遲到的邊緣打了卡,還沒來得及喘口氣緩一緩,又要投入到緊張忙碌的工作中,一天就在我“拖一拖”的想法中兵荒馬亂的開啟了。
以前,我總認為“拖一拖”并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,只是時間緊了一點,做事要快一點,但是在一次發(fā)生一系列“偶然”的事件后,我開始反思,是不是只要我們提前一點,那我們的狀態(tài)就會變得大不一樣呢?
那一天,惰性發(fā)作的我,再一次以再睡一會兒為理由,沉入夢鄉(xiāng),當我醒來時時間已經過去了半個鐘頭,看到手機上的時間后,我像被針扎了一樣,趕緊鉆出被窩,匆匆忙忙地收拾自己,下樓時忘記鎖門又返回去鎖門,開車時又堵了一會兒車,到公司時,又碰到前邊好幾個同事等著打卡。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,“遲到”已經近在眼前,好在,那一天幸運的沒有遲到,但是這件事卻讓我深刻反省起來。
我們總說等一會兒,再等一會兒,可等來的是什么呢?等來的是我們更為根深蒂固的惰性,等來的是我們的兵荒馬亂,等來的是我們的悔不當初,對于我們的生活與工作的推進不僅毫無幫助,還讓我們陷入了日復一日的死循環(huán)。所以,我決定痛定思痛,醫(yī)好自己的“拖延癥”,但這個過程是痛苦的。習慣的養(yǎng)成或許很容易,改變一個固執(zhí)的習慣卻尤為艱難。我把起床的鬧鈴提前二十分鐘,每當鬧鐘響起時我便如驚弓之鳥,心跳如鼓。接著就是陷入痛苦的糾結,起與不起僅在一念之間,做與不做卻是天差地別,為了逼自己一把,我索性打開最亮的燈,掀開被子迎接冷風,經過反反復復對自己的“捶打”,最終改變了惰性,也發(fā)現(xiàn)雖然只是提前了十分鐘,狀態(tài)卻完全不一樣。有了這二十分鐘,我可以從容地洗漱、吃早餐,可以從容不迫地上班,再不用因為快要遲到而擔驚受怕,再不用因為一早的忙碌而昏昏沉沉,工作效率提高了,狀態(tài)也好多了。
古人講,凡事預則立,不預則廢。惰性只會讓我們的狀態(tài)變得越來越差,而提前做好準備,才能讓我們從容應對突發(fā)狀況。做事早一點,計劃快一步,狀態(tài)與結果或許就大有不同。(計量檢驗中心 李軻)